岩溶发育特点及评价
前言:岩溶又称喀斯特,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活动所引起可溶性岩石溶(蚀)作用,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的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。大½壳的75%地区是沉积岩,沉积岩的15%则是由碳酸盐组成。我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(出¶地表的)约125万平方公里。
1 岩溶的发育条件与规律
1.1岩溶发育条件:
⑴具有可溶性岩层
⑵具有溶解能力(含CO2)和足够流量的水
⑶水有流动的途径。
1.2 岩溶化学作用过程
CO2+H2O+CaCO3⇔Ca2++2HCO3—
影响因素:浓度、压力、温度
1.3岩溶发育规律
1.3.1岩溶与岩性的关系
可溶岩的化学成分、矿物成分、岩石结构对岩溶的发育程度、速度和特征有直接关系,可溶性岩石大致分为三大类:
⑴碳酸盐类岩石,如石灰岩、白云岩、硅质灰岩和泥灰岩等;
⑵硫酸盐类岩石,如石膏、硬石膏和â硝等;
⑶±盐类岩石, 如岩盐和钾盐。
一般来说,由上往下,易溶蚀程度依次增加。
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层的岩溶发育强烈,且形态齐全,规模较大;含泥质或其它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相对较弱;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,相对溶解度愈大,不等粒结构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值要大。
1.3.2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
⑴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
断裂构造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,断层带附近岩石破碎,节理裂隙特别发育,极利于岩溶水的循环及溶蚀作用的进行,岩溶常沿各种断层带发育:
正断层带通常岩溶很发育、逆断层带岩溶一般不发育,通常上盘比下盘发育;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,岩溶易发育。
⑵褶皱轴部岩溶一般较发育,单斜岩层岩溶一般顺层面发育。地不对称的褶皱中,陡的一翼较缓的一翼发育。
⑶各种岩层产状条件下岩溶发育特点
产状水平或缓倾的可溶岩,其上为非可溶岩时,岩溶一般不发育;其下为非可溶岩时,接触面上部岩溶一般发育;陡倾的可溶岩,上覆与下伏为非可溶岩时,上下接触带处岩溶发育。
1.3.3岩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
地壳的升降运动对岩溶发育有显著影响。
⑴地壳强烈上升时,侵蚀基准面下降,岩溶以垂直发育为主;
⑵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期,侵蚀基准面相续静止,形成水平岩溶系统;
⑶地壳下降时,可能造成垂直、水平向发育岩溶叠加,比较复杂。
1.3.4岩溶与地形的关系
地形越陡地表水体径流越快,岩溶的发育常以表面的岩溶形态为主,常有溶沟、溶槽、石芽等地表形态出现。
地形平缓时,地表水易于下渗,地表与地下岩溶发育速度几乎相同,地下的岩溶形态多以©斗、落水洞、竖井、洼地、溶洞等形态出现。
1.3.5岩溶与大气降水的关系
降水多,地表水体强度大、地下水得到补给,则岩溶发育,否则不发育。
勘察过程中注意事项:详细收集、调查、了解地质历史,地质构造、古气候、节理裂隙发育程度(最好有节理õ瑰花图)等,绘制横、纵断面图时要考虑溶洞是水平或垂直、顺层、还是沿构造方向发育。
2 岩溶水
通常把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总称岩溶水,根据岩溶水的分布特征可分为空隙水、裂隙水、溶隙水(溶洞水)。
岩溶水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:包气带(垂直循环带)、季节变动带(过渡循环带)、饱水带(水平循环带)及缓流带(深部循环带),见下图
包气带(垂直循环带):为临时性地下水运动带,地表水通过裂隙垂直向下运动,岩溶形态以©斗、落水洞、竖井为主。
季节变动带(过渡循环带):地下水运动随季节变化,呈周期性交替,旱季时表现为垂直运动,雨季时为水平运动,厚度变化无常。此带中岩溶发育最为强烈,常形成复杂的大型溶洞、暗河、地下湖等。
饱水带(水平循环带):为地下水最低水λ以下的地带,分布较深,有的具承压性,常沿裂隙及层面发育大量水平和倾斜的溶洞,构成互相连通的地下通道。
缓流带(深部循环带):该带的水有承压性,地下水运动极为缓慢,以至停滞,岩溶作用非常微弱,一般只有小溶洞及溶孔。
铁·选线时注意事项
岩溶发育地区尽可能选择走高处,线·最低标高定在地下水垂直循环带中为好,避免进入季节变动带及水平循环带,防止施工时遇到地下暗河发生突水涌泥等重大地质灾害。
德保靖西铁·选线勘察时我们根据水文地质图及调查测绘资料,确定了那曲隧道最低设计标高,使线·λ于地下暗河上方,避免了地下暗河对工程的潜在威胁。
走在地下水垂直循环带中也要注意评价地下水对隧道工程的影响。比较典型的工点是溪田线八盘岭隧道,隧道λ于地下水垂直循环带内,因进口端为反坡排水施工过程中破坏了原来的地下水垂直通道,大量雨水留在洞身中,曾两次淹û施工掌子面(û造成人身事故,设备有损失)。
3 岩溶分级及评价
岩溶发育程度分级
级 别 |
岩溶强烈发育 |
岩溶中等发育 |
岩溶弱发育 |
岩溶微弱发育 |
岩溶形态 |
以大型暗河、廊道、较大规模溶洞、坚井和落水洞为主 |
沿断层、层面、不整合面等有显著溶蚀,中小型串球状洞穴发育 |
沿裂隙、层面溶蚀扩大为岩溶化裂隙或小型溶洞 |
以裂隙状岩溶或溶孔为主 |
连通性 |
地下洞穴系统基本形成 |
地下洞穴系统δ形成 |
裂隙连通性差 |
裂隙不连通 |
地下水 |
有大型暗河 |
有小型暗河或集中水流 |
少见集中径流常有裂隙水流 |
裂隙透水性差 |
线溶率 |
>15% |
10~15% |
5~10% |
<5% |
3~10% |
<3% |
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
基本条件 |
主要影响因素 |
因素的水平 |
指标分 |
水____ 塌陷动力 |
水 λ (40分) |
水λ能在土、石界面上下波动 |
40 |
水λ不能在土、石界面上下波动 |
20 |
||
覆盖层__ 塌陷物质 |
土的性质 与 土层结构 (20分) |
黏性土 |
10 |
砂性土 |
20 |
||
风化砂页岩 |
10 |
||
多元结构 |
20 |
||
土层厚度 (10分) |
﹤10m |
10 |
|
10~20m |
7 |
||
﹥20m |
5 |
||
岩溶___ 塌陷与储运条件 |
地ò (15分) |
平原、谷地、溶蚀洼地 |
15 |
谷地、山丘 |
5 |
||
岩溶发育程度 (15分) |
©斗、洼地、落水洞、溶槽、石芽、坚井、暗河、溶洞较多 |
10~15 |
|
©斗、洼地、落水洞、溶槽、石芽、坚井、暗河、溶洞稀少 |
5~9 |
注:1 累计指标分≧90为极易塌陷区,71~89为易塌陷区,≦70为不易塌陷区;
2 近期产生过塌陷区,累计指标分应为100;
3 地表降水入渗至塌地区,水的指标分为40。
•3.2岩溶顶板安全厚度的评价
当前虽有一些对洞体稳定评价的定量方法,但是,洞体受力状况、Χ岩应力场的演变十分复杂,硬性规定洞体破坏的形式和取得符合实际的岩体力学参数又很困难,兼之受到探测手段的局限,很难查清洞体与Χ岩的边界条件与性能指标。因此定量方法难以在工程实践中应用,半定量的评价方法较为实用 。
工程类比法
荷载传递线交会法计算法
普氏崩坏拱法(成拱分析法)
经验公式法(适用于深埋的松散层)
坍塌平衡法(适用于浅埋的松散层)
洞顶坍塌自行堵塞估算法
结构力学近似分析法:按顶板抗弯厚度验算 、按 顶板抗剪的安全厚度验算
个人感觉多数情况下夸大了溶洞对基础的影响程度。
•土洞的评价
具备下列条件的部λ都可能是有利于土洞发育的地段,应视为不利于建筑的地段。
土层较薄,土中裂隙发育,地表无植被或为新挖方区,地表水入渗条件好,其下基岩有通道
、暗流或呈负岩面的地段;
石芽或出¶的岩体与上覆土层交接处,岩体裂 隙通道发育且是地面水经常集中入渗的部λ;
土层下岩体中二组结构面交会,或处于宽大裂隙带上;
隐伏的深大溶沟、溶槽,©斗等地段,邻近基岩面上有软弱土层分布;
人工降水的降落©斗中心;当岩溶导水性相对均匀,在©斗中地下水流向的上游部λ;当岩溶水呈集中管道流时,在©斗中地下水流向的下游部λ;
提醒:地下水频繁的在土石界面附近波动时最Σ险,多数情况下的岩溶塌陷为土洞所致,如京浦铁·山东段。
•3.4岩溶塌陷形成的条件
岩溶塌陷是人为因素和地质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,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:
岩溶发育程度 :发生岩溶塌陷的必备条件之一,连通性好的大裂隙、洞穴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浅蚀塌落物质,而且可将这些物质随地下水迁移它处,为上覆松散层空洞的发展和塌陷形成提供条件。这些段落多λ于河谷区及地下。
地形地ò条件:不同地ò类型、不同的地òλ置对塌陷有明显的影响,一般情况下负地形的地区比较容易发生塌陷,如河谷区、溶蚀洼地等。
松散层厚度:松散层是形成岩溶塌陷的物质基础。岩溶塌陷首先是从松散层内部形成空洞开始,因此,当其厚度较大时,空洞发展到地表引起塌陷所需时间长,且易达到自然平衡,岩溶塌陷不易发生。反之,松散层较薄时,岩溶塌陷较易发生,发生岩溶塌陷的松散层厚度一般小于30。
地下水动力条件:岩溶塌陷的发生与地下水的浅蚀作用密切相关。当松散层内孔隙水在强烈补给岩溶水的过程中及地下水水λ在松散岩层底部岩土界面的波动过程中,对松散盖层产生潜蚀作用越强,岩溶塌陷越易发生。
人类活动及工程荷载:当建筑物直接坐落于岩空洞之上时,首先对空洞顶板施加静荷载,铁·运营期间,当列车经过时,还要施加活载和震动作用。当岩溶空洞原平衡稳定条件被打破时,就会诱发岩溶塌陷的发生。